什么是残疾预防?
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4/8/26
什么是残疾预防?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,如遗传、发育、外伤、疾病、环境、行为等危险因素,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,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,限制或逆转由伤病引起的残疾,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。 我们身边的主要致残原因有哪些? 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: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;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;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。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,造成残疾。 目前我国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,在一些大城市,三四十岁的患者已成为心血管病的主流人群。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。只要改变生活习惯,可减80%的心血管病的发生。 (1)控制饮食。每顿吃七八分饱,勿暴饮暴食,避免高脂肪、高盐饮食,减少心脏负担。提倡清淡饮食,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。 (2)体育锻炼。运动时间每周至少三次,每次约30-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健步走、家务劳动、太极拳等。 (3)戒烟。吸烟可以严重损害血管,影响整个心血管系统的健康。曾发生过心血管病的患者一定要戒烟。 (4)控制血压。控制血压,对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。普通人,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;有冠心病的患者,血压一般应该控制130/85mmHg以下,可减少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。 (5)控制体重。将体质指数保持在24kg/m2以下,男性腰围保持在90cm以下,女性腰围保持在85cm以下。养成定期测量体重的习惯,每周早上排便后测量体重,一旦发现体重超过适宜范围,及时开始控制饮食,开展锻炼。 (6)降低血脂。血脂过高者,除在饮食上注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和食用油外,还应该服用降脂药物,如辛伐他丁等(具体情况需遵医嘱)。 (7)控制血糖。正常人空腹血糖在6.1mmol/L以下,持续性高血糖引起代谢性紊乱就是糖尿病。糖尿病控制不好可以引起脑卒中、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。有糖尿病或者血糖过高的心血管病患者,血糖控制同样不容忽视。 (8)适当的运动,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。 保证安全是运动锻炼的底线。 (1)运动前要先热身。在运动前做些准备活动,热热身,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,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,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,让身体更适应即将来临的运动。不热身或热身不充分,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(2)使用适当的运动防护用具。如在滑冰时佩戴头盔、护肘、护膝 (3)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。运动不强,不带病运动,不疲劳运动。 (4)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。 (5)提前学会一些急救技能。常见的运动伤包括扭伤、脱臼、出血、骨折等。